趣书吧 - 经典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59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59节

    卓思衡心道,我又不是什么官场和平大使庙堂慈善家,哪有那个功夫废话,此时也要王伯棠明白,整治学风是必然的,正事上要么配合要么少给他添乱,否则他有无数个姓王的不敢戴的帽子准备扣下来,最好先掂量掂量。

    卓思衡的突然发作和隐语威胁让王伯棠措手不及,早听闻姓卓的是个笑面虎,从不说重话,可眼见为实才看出来,此人城府极深之余又带有一丝不符合年龄的狡狯凌厉……

    “卓提举如此说,那我便放心了!”王伯棠却也不是闲混来的官职,只作感动状这一项看来便是一顶一的演技,他语重心长,要卓思衡务必放开手脚不要辜负圣上的期许,又说自己必然支持他,绝不动摇。

    可是王伯棠的话承诺了又相当于没承诺,简直就是“会给予一切精神支持,除了帮忙”。

    卓思衡并不慌乱,银钱和人力一开始他就没觉得王伯棠会给他方便,要是真的给了,他才会忐忑其中是否有诈。

    听完王大人极致的废话后,卓思衡终于笑了,他笑得如此切实和笃定,令王伯棠心中忽然涌起一股不安。

    这个卓思衡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令人毛骨悚然。

    第90章

    卓慧衡收到哥哥的回信后立即去到梅府,三婶听闻她要来,以为只是寻常走动,教人准备了好些慧衡爱吃的点心,然而卓慧衡却屏退左右,径直问道:“三婶,实不相瞒,此次前来是因为哥哥的回信,他想知道国子监太学是否出了什么事,梅叔叔和三婶的兄长如今都在国子监为官,我想了又想,这事还是得问三婶才最可靠。”

    姜文瑶与家人极少言及朝堂之事,但得知是卓思衡求问,便也知无不言:“我只知道老爷已是三天都未回来,差人告诉我说公事繁忙,至于怎么繁忙如何繁忙,我实在不知。前几日去见哥哥,他也是愁眉不展,只是问他却也说是公务扰心,并未再言其他。”

    这样想来,的确是国子监出了什么事,只是眼下还未闹大,大抵是因为殿试在即,故而不好声张。

    哥哥猜得没错,只怕是因此事起,圣上动了整顿学政的念头,才特意要哥哥未满外任三年就调任州府的学事司提举。

    “是不是出了什么大事?”姜文瑶看慧衡眉心微蹙,紧张问道。

    卓慧衡不想三婶担忧,也不打算隐瞒,挑紧要的解释了一下哥哥此问的缘由与此次升调的怪异,又笑道:“只是眼下木已成舟,有此一问也不为别的,只想确认一下哥哥的想法,毕竟事情暂未言外,梅叔叔和姜伯父不好开口,待到有了圣断我再来拜见也是不迟。”

    姜文瑶看她笑得从容,也略放下心,说道:“他们不日都将随同圣上去参加郊祀耕礼,要是问也得是归来后才能说上一说。”

    春祀之事卓慧衡倒是忘记了,不过既然哥哥已经猜中,还在信中表示无需担忧,若是圣上有这样的心思他去到州府学政一职反倒是好事。

    那她也就安心了。

    耕礼与穗礼乃是本朝春朝三礼最重要的祭祀,分别由帝后执掌,皇帝行耕礼,亲耕农田以示国重耕稼民本。穗礼则由皇后主持,耕礼后一月的吉日,由皇后率领拥有品级的已婚命妇前往,祭祀后,亲自照料皇帝之前亲耕土地,以去年丰收晒干的稻穗引水灌溉。

    自古以来耕礼都极其隆重,必须皇帝亲往,贞元十六年春,圣上例行祭祀耕礼,百官随同,亲贵世家亦同往,杨家几个孩子也不例外。

    杨家是开国功臣之后,杨令显的父亲虽非袭爵的一脉,却也军功彪炳,曾于戎州西胜关外大破乌梁游部的突袭,受封宣威将军,后为掩护主力奇袭率领三百骁骑断后,力战而亡。彼时杨家四个孩子年纪最大的长兄杨令昭也只有十二岁,二妹杨令华年十岁,杨令显七岁,稚龄小女杨令仪不过三岁,杨令昭哀恸之中担起长兄重责,圣上垂怜,特准他破例恩袭父亲军爵,自此格外优待杨家,甚至后将滦平郡主独女荥城县主陶南云赐婚杨令昭。二人婚后也是恩爱和睦,只是因杨令昭军职责重常年戍边,夫妻二人聚少离多,而长嫂如母,自然是陶南云管领将军府事宜,连带两个meimei一个弟弟,她都带上前来此次耕礼。

    杨令显最爱玩闹,能出京走动他再欢快不过,可杨令仪就没那么兴奋了,一路都是恹恹的,怎么都提不起兴致。

    “读书时要静心专注,可出来散心也得尽情尽兴,怎么还比在闺塾念书时还要愁眉苦脸?”

    杨令华在给随行亲贵居住的陪辕行宫外见meimei返程时仍垂着眼角嘴角,忍不住发问。

    “jiejie,你别管她。”杨令显跳下马不怀好意笑道,“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啊,悉衡他这两日刚好季休,好不容易在家,咱们小令仪却错开来……”

    “不许胡说!”杨令仪脸已是红至熟热,也不顾仪态,拎起裙摆便要追打哥哥,二人闹作一团,杨令华知晓原因也是但笑不语。

    陶南云正陪长公主殿下归来,见到这一幕,也是相视莞尔,却并不阻拦,只听着笑闹声渐远,嘴角也越弯。

    陶南云的母亲滦平郡主与长公主算是同辈,当年滦平郡主受戾太子案牵连也和长公主一道关去掖庭,当今圣上继位后才同长公主一道得见天日,二人有过患难之交,后郡主因早年落病而逝,留下唯一独女陶南云,长公主便请求皇上封其为县主,又多加照拂。

    长公主疼爱陶南云,也喜欢杨家几个孩子,行宫便将两家安排至一处,如今行宫院落欢笑盈庭,同别处的寂静方圆天差地别,长公主每日都倍感宽悦。

    “这些日子事情繁杂,总算还有孩子笑闹让人舒心。”长公主望着杨家最小的两个孩子,忍不住喟叹。

    “还是为了国子监的事么?”四下无人,陶南云才低声说道,“那几个自行请去的学生圣上不是已经申饬过了,怎么长公主还为此烦忧?”

    “申饬是申饬了,但他们的诛心之语实在恼人。”长公主也不知是气是叹,到底兄妹连心,看哥哥愤懑,她又怎么好受,“那几个学生实在过分!竟然拿着弊案说事,为自己辩解说自国子监请去罢读只是不想落了人口舌,他们几个家中都有爵位,听闻此次瑾州州学弊案虽是地方泄露解试试题与国子监虽无牵连,可案子查到后面又有学事司的官吏大放厥词说能与京中权贵结交,就算几个弊案参与的学子省试落第,也可安排他们去国子监太学疏通关壳,再做打算。”

    “荒谬!国子监太学哪是疏通就能进的,国法严明,何人可入学就读自有规范,哪是作死犯上的官吏可摇唇鼓舌说动的?”陶南云听了也有些不安,“所以国子监那几个想要自请而退的学生是听说了这件事怕国子监牵涉其中连累自身……才有此行径?”

    长公主的冷笑只是一闪而过,声音倒平静得很:“我可不信。怕是都找好了门路想去民间几个威望盛意的书院去就读,刚好出了这件事便拿来做幌子罢了。”

    听出长公主的讥诮,陶南云也是无奈摇头,如今的国子监什么情况她大概是清楚的,自幼便与长公主亲厚无比的她也不弯绕,索性实话实说:“长公主,只是如今的国子监让人生了这样的心思,实在不奇怪,他们错得是拿旁人为非作歹弄出弊案的错处去打圣上的脸面,但为一己之身谋长远计的求学之心若渴,却是没什么好责怪的。”

    “我又怎么不知道呢……”长公主也是轻轻叹息,“学政之事若再从长计议,只怕三年后又会冒出更多的孔洞,里面各个污秽不堪,到那时大家谁得面上都不好看……”

    几个孩子没有听到二人的愁悴之言,仍是闹得开心,杨令显哄着meimei好久才算哄好,想着圣上命诸位世家亲贵明日春郊马场放马游乐,不如去选匹好马给meimei来骑,要她别再多想,好好玩闹散心才是正事,于是便去到行宫的马厩亲自挑选。可他看了好几匹,不是性子太烈就是马身过于高大,都不适合meimei,跟从的马倌直道:“这些马大多是给参加放马的男子预备的,公子要给令妹选,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啊……”

    “不如试试这匹?”

    此时有个声音插了进来。

    不知怎么,杨令显仿佛在哪听过,但又没有那么熟,回头去看时,恍然一震,下意识就想挽袖口打一架。

    方才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两个月前他和卓悉衡在大相国寺十五万姓交易时遇到的那个少年!当时此人的无礼之举杨令显很为卓悉衡不平,虽然少年只是落荒而逃谈不上恩将仇报,但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无礼至极!

    而杨令显根本来不及质问当时之事和少年所为究竟缘何。

    因为身边的马倌此时已是单膝跪地行礼道:“参见太子殿下。”

    “太……太子?”

    杨令显傻了。

    他很想摸自己的脖子,去确认脑袋还在不在上面。

    太子从来在宫中深居简出从无涉世,简直比他meimei闺训还严格,自己几次进宫根本没见过,哪会知道那日大相国寺的少年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横贵胄?

    他也只好跟着行礼,只希望自己的鲁莽别连累了悉衡。

    “你是杨将军的弟弟?”太子倒是温雅随和,也不拿礼数熬人,让他和马倌都起身,然后才开口,“这是我给青山公主准备的马匹,可她热症方愈,母后不许出宫迎风,只好作罢。方才听闻你在为meimei找合适的马匹,你的年纪与我相仿,大概咱们的meimei也是同龄,你先牵去让她明日放马就是了。”

    杨令显冷汗直冒,只说不敢,倒是太子洒脱笑笑,似乎很是明白他为何如此战战兢兢,让马倌先行离去,接着说要杨令显试试此马,于是二人一前一后牵马走出马厩,来到行宫外的试马场。

    看到周围没人,杨令显当即单膝叩地,以武将的礼节请罪道:“太子殿下恕罪!”

    “我没有怪你……当时确实是我做事不够得体。”太子莞尔一笑,声音比春风都轻柔几分,“叫你出来也不是为了寻衅,而是……想问你一件事。”

    杨令显只是憨直了些,但不是傻,他大概猜到太子要问关于卓悉衡的事,生怕连累兄弟,语气倒比刚才还急了好些:“太子殿下,我兄弟没有冒犯您的意思,那日他确实也是不知您的身份!是我粗鲁无礼言语无状,您别记怪他,有气便怪我吧!他是最懂事本分的人了!”

    “你误会了。”太子垂下目光,搀扶起杨令显,“不过听你这样分辨我倒放心许多。”

    杨令显这下迷惑了,太子到底要问什么,又放心了什么?

    “敢问你同卓家四公子可是莫逆之交?”太子一双明亮的眼眸盯着杨令显,一字一顿说道。

    “这是自然!”杨令显颇为自豪,毕竟在他之前,内敛沉闷如卓悉衡是没有一个朋友的,“我俩是真正的兄弟,他那个人别看话少,但待人实心实意的,可是个值得掏心掏肺的挚交!”

    太子点头道:“既然如此,你愿不愿意为我捎带给他一句话?”

    “他这两天春休在家,要不然等咱们回去,我带他来见您?”杨令显不懂为何此事要经过自己这么弯绕,太子虽然早年不受圣宠,但这两年也算得了长进熬出了头,皇帝甚至偶尔议政时还将他带着,对皇后的态度也缓和许多,故而太子虽然仍非炙手可热的人物,却也没了从前那份地位的尴尬,再无人敢轻视。更何况他杨令显也不是那种拜高踩低的小人,太子毕竟是太子,若有吩咐当然是他带着卓悉衡来拜见。

    可听了这话,太子的眼中却流露出惶恐和焦急,使劲儿摇了摇头:“不行……我不能见卓家的人……但此事关系到卓悉衡的大哥卓思衡,我曾受他重恩,不能坐视不理,只是没有可信之人从中捎带……之前看你维护卓悉衡,又将事情都揽给自己可见你们之间的兄弟情义并非作假,我想我可以相信你,你也愿意帮助卓家,对不对?”

    太子语调从急到缓,最后用期许的目光化作一个殷切的笑容,简直令杨令显无所适从,只是连连点头不断保证,自己当然希望兄弟一家平安顺遂,若是有事,他肯定责无旁贷会带过话去。

    如此,太子才深吸一口气,逡巡四周确定无人后,低声说道:“卓思衡的瑾州州府学事司提举乃是吏部与父皇共同商议敲定,郑镜堂郑尚书似乎……很是积极,我担心唐家早有预谋要卓大……人……就任此职,其中为何却是不得其解。我希望你能告知卓悉衡,将郑镜堂与父皇秘密议定之事传递给他哥哥,我或许不知道缘由,但以他的能耐必然会规避麻烦顺利在任。”

    杨令显没想到是这样的大事,也一时脑中空白,可他想到自己哥哥要是有这样危机,那他也是要责无旁贷的,这种心情加上与卓悉衡的结交情谊促使,他也顾不得许多,毕竟男儿一诺千金,方才答应的事怎好不作数?

    “太子殿下放心,我必然将此话带到。”

    太子说完这件事,似乎整个人终于松弛下来,用他略带忧伤的眉眼满怀寄托地看向杨令显,真挚说道:“多谢杨兄相助,我虽是太子,却不如这世上大部分人自由随性恣意快活,但能如此坦然信任一人的感觉却是真的太好了……”

    第91章

    潘惟山的咳疾犹如一夜痊愈,此时卓思衡面前的是个精瘦干练的中年官吏,头发甚少斑白,肤色深郁,笑声爽朗不输他的儿子潘广凌。

    “本该我去见你谢你,却要你上门来拜见,实在是如今身份尴尬,不好私下会面,也是怕你刚到永明城人还没立足,先落得个‘谄讨机巧’的恶名。”潘惟山苦笑摇头,“你接了烫手山芋,可此地想看你笑话的人却比想你能力挽狂澜的人要多太多,你心中可要有数啊……”

    卓思衡同长辈说话时有一种特殊的乖巧感,显得格外老实:“我是来替雪赫拜见伯父的,他让我顺路带了些土产,总要亲手送到才算不负嘱托,怎么好让您亲自来一趟?可是……恕晚辈无礼,前日见伯父似乎咳疾未愈,缘何今日却精神矍铄?”

    潘惟山听罢哈哈大笑道:“你若不是以替下属探疾来见我一见,我们哪好有机会说上话?你来前几日我却有风寒,不过调理得当早便好了,但我想着我家那小子肯定要给你添麻烦,所以干脆继续‘病’着,我也是有话想对你说。”

    小潘啊小潘,看看你爹!你为什么没有遗传到这些圆滑的精髓!

    卓思衡真的很想拎着潘广凌的脖领子来听课,也感激潘惟山的周全考虑,慨叹道:“我同雪赫名义上是上下职属,实则却更像手足,实不相瞒,我有时训斥他怕是可能比伯父您还要凶狠一些。”

    “我要说的也正是此事。”潘惟山忽然正色起身道,“这两年多谢你替我教养那个不争气的蠢材……我的儿子什么德性我自己清楚,他自小不爱读书,专爱看些旁门左道的东西,不过也罢,当爹的我努努力,熬到品级,给他谋个荫职,也是我一个父亲该行的事……可他那脾气,云山啊,你说,他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官场啊?每每要替他料理一些开罪人后的人情往来,我时常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可是自你到任安化郡通判,他好像变了个人,虽更少回家,然而再没得罪人惹事不说,有次年节后还找到我,叩拜行礼说自己之前胡闹任性让我cao心是为不孝,如今跟着你学了好些做人做官的道理,今后定要痛改前非。我真的是……喜出望外四个字难以形容那种为人父亲看子女建木成材的心境……我给你的老师我的好友曾大人去信,也问了你到底何许人也,怎么有这样通天彻地的本领?他倒是还跟我卖关子,只说他的学生自然是人中龙凤。”

    说完,潘惟山竟要给卓思衡行一礼:“寻常人家都知尊师重道,你便是我儿的恩师,我行一个尊师礼也是该有的。”

    卓思衡最怕这个,赶紧去扶,又按着潘惟山坐下,略思忖了言辞后才缓缓开口:“雪赫只是不适合安化郡衙门的氛围,其实以他的个性,若是去到个强腕能吏任下,定然早就做出一番功绩了,我这绝非奉谄之语,伯父,你说雪赫小时爱看闲书,不钻研科举文章,可是恰好是他的‘闲书’知识造福了一方百姓,可见眼下的科举虽也能为国抡才,却仍是筛网不够稠密,没办法真正选贤任能将有识之士依照个人的素养筛选出来,这不是雪赫的错。”

    潘惟山听卓思衡讲自己儿子,心中却是微微一惊,心道这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官吏如此见微知著知人善任,或许真的是最合适整顿学风的人选,他能针砭时弊敢开口去言科举祖宗之法的利弊,又似乎对任人有自己的认知……

    “但如今瑾州地方上的学政若从宏远着手,恐不能立竿见影。”潘惟山觉得自己也真是年纪大了,忍不住叮嘱年轻的卓思衡不要只着眼明处远处,要多看眼前的弊端,先从微末出着手。

    卓思衡觉得如果是曾大人在,也会这样细心耐心提醒自己,心中颇为感激道:“晚辈明白,明日我就去州学看看情况。”

    “今天王伯棠的话虽说有试探和恫吓你的意思,但其中一事却是没有夸大。”潘惟山看卓思衡沉着且条理先后已拿捏了分寸,愈发喜欢这个年轻人,干脆敞开天窗将话挑明,“他说州学如今废弛,那也是实情。你去到那里先别忙着动手整饬,走访后再落实自己的心思。我信你是有盘算的,但到底此事艰难,多想想如何保全自己并不算尸位素餐,还是要量力而行才更稳妥。”

    这是官场混了几十年老油条的忠告,卓思衡当然会听,但他也只是有选择的听,嘴上表现得乖巧听话懂事,但心中却有股气劲儿。

    要是他弄不好眼下瑾州的学政,还谈什么将来去整肃全国的学风?

    更何况若是在唐家人眼皮底下办事不力,那他岂不是对不起这份为他量身定做的人事调遣?

    不论什么缘由,他都必须坚定且锋锐的去行事,不能有半点温软之意,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退避和失望。

    卓思衡相信自己,但也倍感压力。

    离开潘府后他深吸一口气,只觉海风咸润填充肺腑,精神振作许多。已是许久没来到过这样繁华的城市,夜灯挑亮恍若白昼,卓思衡牵马步行,趁着舒适的海滨春夜好好替自己理一理冗杂纷乱的思绪。

    除去极北与南陲几处偏远州府,本朝各州均设州学作为官学治所,不同于国子监入学严苛,州学不单本地官宦子弟可以进入,普通人家的学子亦能在科试录入后列名其中,只是本地官署衙门官吏的子嗣可免去学费,但其余人等还要筹措每年一笔不小的开销。

    州学大多是本地饱学之士作为老师传授学业,一些学风繁盛之地更有已致仕归乡的朝廷大员为师员倾囊相授,所以州学算是地方上能接受到水平线基准教育的最佳选择。

    可近几十年由于民间书院的兴起,更多百姓愿意将孩子送去教育资源更多的书院里去,更何况民间书院不似官学如此多条框明文,官学的老师都是有明确俸禄多少,再穷的地方也不能亏少然而富庶之地也不可多添,这样一来民间书院可以给足更好的待遇,自然吸引更多学问大家开堂授业。

    州学之上的官员确实身有品级,但大多授业之师却只是吏员,他们自然没有必要白身一人还坚持在州学混迹,不如更实际一点,多拿点工资且有书院提供全家食宿等优待,何乐而不为?

    故而除去本地官员的子弟,百姓已是大多不去到州学,然而因为恩荫这一制度的存在,官宦子弟倒也不必辛苦读书,老师反正拿得是死工资,学生好学便正常教,懒怠便也自己乐得赋闲,倒和国子监的情况极为类似……

    每个都是根本上的问题,但要做好这个手术,还是得先切开皮肤……

    卓思衡走着走着,不自觉想起之前送悉衡去熊崖书院时的自己,那时他和佟伯父还未曾深交,只能拜托佟师沛引荐,后又交涉一番才给弟弟赚来求学机会。弯绕辛劳费神费力,普天之下心系子女的长辈大抵如此。

    他忽然意识到,这便是他的出发点,他既然也是人家的长兄,也为meimei弟弟殚精竭虑过,就该知道自己想送家人去哪里读书,那旁的人也是一样的。

    将心比心来思考问题,或许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办法。

    于是第二日带着陆恢前往州学时,卓思衡已然准备好了方案,可州学的现状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虽然陆恢之前有来“踩点”向他汇报了一些情况,但眼见为实,州学督学从八品官员孙静珈引着他一路看下来,所见所闻仍是足够触目惊心。